2022年11月25日下午,研究院第二十期“格致讲堂”学术讲座在求是楼209会议室举办。此次“格致讲堂”邀请了四川大学张泽洪教授做题为“西南边疆少数民族文化研究的意义”的报告,讲座由研究院院长吴致远教授主持,研究院及院外40多名师生参加。

张泽洪教授围绕“西南边疆的族群及其文化”、“西南边疆是研究少数民族宗教的沃土”、“民族走廊与西南少数民族宗教文化”和“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西南少数民族宗教”展开论述,探讨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文化研究的内涵和意义。
张泽洪教授以“西南”一词的空间概念为切入点,讲述了西南地区地理气候特点下彝族、苗族、哈尼族等少数民族的族群分布及其文化。接着介绍了苯教、毕摩教等西南少数民族原始宗教和傩文化、毕摩文化、东巴文化等西南少数民族传统宗教的典型形式,进一步讲述了中国古代傩文化和西南少数民族的傩文化活动及其与宗教的产生关系。西南各少数民族宗教中存在本主崇拜、莫一大王崇拜、勐神崇拜等神灵崇拜和盘瓠神话、夜郎神话、九隆神话等神话传说。借助民族走廊的概念,张教授讲述了“藏彝走廊”、“西北走廊”和“南岭走廊”三大民族走廊的区域、语族分布及文化。在多元文化交织背景下,西南少数民族宗教及文化既蕴含着原始宗教的智慧,又与儒、释、道三教相互影响,体现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多元共生的格局。西南少数民族宗教及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一座民族文化宝库。

在讨论交流环节,有同学提出,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与灾难是否存在联系。张泽洪教授举例说明地震、洪水等灾难和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存在关联,并建议以灾难的视角窥探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还有同学提出,在“大传统”的研究范式中,儒、释、道三教中哪个宗教的影响最大?张泽洪教授以天下儒生为读书人及其致仕产生的影响来说明儒家的影响更大。此外,参与讲座的老师、同学还与张泽洪教授讨论了有关民族迁徙的内生动力、社会发展如何影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等问题。此次讲座学术氛围浓厚,讨论热烈,张泽洪教授的报告为同学们打开了少数民族研究的新视野。

讲座嘉宾简介:

张泽洪(1955-),男,现为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西南少数民族宗教、民族学,发表多部论著,代表作有《文化传播与仪式象征——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宗教与道教祭祀仪式比较研究》、《道教斋醮符咒仪式》等。先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5项(其中重点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3项。在宗教学、民族学研究领域是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学者。